张家港地图
沪通长江大桥(临时用名,下同)和码头。摄影/ 杨斌
-风物君语-
小沙洲也有大梦想
张家港如何在江南崛起?
万里长江日夜奔流了6300千米,把自己交给了大海。江水携裹的泥沙在下游的入海口沉积,孕育了中国最富饶的土地——长江三角洲。江海交汇处,不仅孕育了超级城市上海,也造就了中国最坚强的县域经济。在一系列超级县(市)中,位列中国“百强县”三甲的张家港市,是年轻而又特别的一座。
俯瞰沪通长江大桥。摄影/ 杨斌
当明清时期的苏州早已成为“人间天堂”的代名词时,张家港的大部分土地还浸泡在滚滚江水中。如今,她拥有着全国县级市最密集的“公水铁空、江海联运”交通网络,正在建设的沪通、通苏嘉和苏南沿江三条铁路将在这里交汇,俨然已是长三角城市群承南启北、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。
“三铁交汇”的张家港,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枢纽。制图/ paprika
这场城与水的突围,漫长而又值得等待。一座县城里,两项“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”诉说着她的历史:7000年前,良渚文明前夜,东山村闪烁文明曙光;1200年前,高僧鉴真在这里东渡,见证辉煌出海大港。近800年间的沧海桑田,让沙地逐渐从江中抬起“上岸”,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张家港才最终呈现在世界面前。
香山望江亭,孤立峭壁,远眺长江。摄影/ 陈勇
江尾海头,长江的骨肉
张家港是从江“里”长出来的文明,长江是她最名副其实的“母亲河”。站在张家港西部地标——香山之巅,可以远眺长江与港埠。数千年前,这里离江海可要近得多。自香山往东南,有一条一直延绵到上海金山的高岗带,是被民间称为“冈身”的古岸线。高地从海里露出头,成为岛,再连成岸,岸线之内逐渐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古沙嘴区。
香山之巅,聆风塔。摄影/ 陈勇
在香山东麓的东山村,考古学家发现了现存等级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聚落。今年夏天,良渚古城遗址因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而举世瞩目,高度文明的良渚文化如何与之前的马家浜文化、崧泽文化相接续,东山村提供了关键的证据。考古学家在东山村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,证明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,只几个石头磨过,江南迈向文明。
东山村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 m101玉璜。供图/张家港文物保护管理中心
冈身把太湖从东海圈离出来,湖水渐退,露出水网密布的土地,江南水乡的历史由此展开。冈身之外,是千万年漫长积淀。长江、浅海中,水流堆积起泥沙,形成一个个露出水面的沙洲。1962年张家港设县时的名字正叫“沙洲”,与其说是地名,更像是个地貌名。
香山风光,湖光山色。摄影/ 马砚
自宋代起,江阴以东的长江主泓道开始北移,出现南涨北坍迹象,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剧,长江南岸水域逐步积涨成江边沙滩,与不断扩张的江中沙洲并联成陆。到了清末,原先散落在长江中的数十个小沙洲基本合并为南、中、北三个大沙洲,张家港北部地区雏形渐成。
雪中的恬庄古街,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观。摄影/ 潘建英
夹在沙洲中间的长江在当地称为“夹江”,人们在夹江中筑坝截流,泥沙定向堆积,夹江和沙洲就都连成了陆地。三大沙洲形成了今天张家港人口中的“老沙”地区,民国时,老沙洲东部的沙洲继续发育,人们不断筑坝、截流、围垦,形成了新的陆地——新沙。
长江之上,正在建设的沪通长江大桥(现已顺利合龙,明年通车)。摄影/ 杨斌
张家港人习惯上把沿江地区称为“沙上”,面积占城市陆地总面积的一半多。沙洲今天依然在积涨着,仿佛长江对南岸的馈赠,人们的生活在围绕着江水展开,形成一种独特的长江文化。
从盛唐走来的长江巨港
港城因港得名,但很少人知道“张家港”的“港”原是小河的意思,港口叫“张家港港”。1965年,出于战备和分流上海港的需要,交通部第三航务勘察设计院曾在长江下游广泛勘察,寻找理想的建港地点。沙洲县的张家港港凭借地理、水文、区位等多方面优势脱颖而出。
芦苇摇荡,守候着忙碌的码头。摄影/ 钱立新
从自然的角度说,这里岸线深直,深水贴岸,河床平稳,不淤不冻,是难得的天然良港。港口北面还有双山岛作为天然的避风屏障,后者是一座沙洲形成的江心岛,正处在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航道之间。双山岛上没有“双山”,却是长江沙洲的野趣所在,时至今日依然要靠轮渡往返。
双山码头,长江的天然屏障。摄影/ 朱德明
1982年,张家港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,成为长江流域首批对外开放的门户,第一艘外籍万吨货轮——巴拿马籍“日本商人”号次年驶抵张家港。没用多久,张家港港便成长为国内首个海关税收超百亿、货物吞吐量超亿吨的县域口岸。今天张家港的口岸货物吞吐量约为2.35亿吨,外贸运量5500万吨,是长江沿线最大的外贸商港。在大港口的带动下,这片饱受海侵洪涝之苦的沙洲之地华丽逆袭。
金港大道。摄影/ 肖顺清
阳光大道。摄影/ 陈勇
张家港港的崛起并非平地起高楼,背靠着“黄金水道”长江,港口是张家港不变的历史底色。今天张家港鹿苑地区有一座东渡苑,纪念唐代高僧鉴真在此东渡日本。鉴真东渡是中日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,鉴真和尚被日本人奉为“天平之甍”,成就了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的顶峰。
东渡苑秋色。摄影/ 陈东
在东渡苑不远处,考古学家找到了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起航地——黄泗浦,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唐代日本遣唐使舶发着点。753年,鉴真和尚与遣唐留学生晁衡(阿倍仲麻吕)等人乘遣唐使大船东渡日本,已是六渡的鉴真最终如愿,另一艘船上的晁衡却不幸失败,误以为好友遇难的李白写下名篇《哭晁卿衡》,而晁衡本人也再未归国。
▲ 黄泗浦遗址出土文物与考古现场。图片依次为:唐酱釉猴塑、唐代绿釉盆、唐代海兽葡萄纹镜、陶扁壶,黄泗浦遗址东区航拍(2018)。供图/张家港文物保护管理中心
此后的苏州官员对黄泗浦河道多有疏浚,其中也包括名臣范仲淹。考古发掘所见的宋代黄泗浦河河道宽度接近50米,河底距河面深达4.5米,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宋代海船“南海一号”也可轻松进出,唐代的日本船就更不在话下。
广阔的江面上,船只往来。张家港口岸货物吞吐量高达2.35亿吨,全国县域口岸领先。摄影/杨斌
虽然今天的江岸离黄泗浦遗址有14千米之遥,但考古挖掘表明,唐宋时的海岸线仅在遗址北几百米外。那时的黄泗浦就位于长江入海口,是江南地区入长江的主干水道,2018年,江苏南京、苏州等5市拿到“海丝申遗”入场券,黄泗浦遗址增补列入申遗点。传承千年的港口故事,古今辉映。
“边角料”的逆天改命之路
张家港市由原来江阴、常熟的一部分合并而成,本地人戏称是“边角料”。实际情况可能要更复杂一些。
凤凰镇的凤凰湖。摄影/ 陈勇
冈身以南太湖平原地区(古时的“江南”地区),确实因为江阴、常熟的分属,而在文化、方言、习俗等方面有澄(江阴)东、虞(常熟)西的分别。而在“沙上”地区,因为是成陆较晚的长江三角洲平原,除了本地澄、虞的居民,还吸引了更多如皋、南通、靖江、海门、启东等地的移民来此开垦,根据移民时间不同,形成了特点鲜明的“老沙”、“新沙”等方言和风俗。
张家港的四大方言片区,地图参考秦豪《张家港方言研究与探索》。制图/ paprika
亲属关系用张家港话能怎么说? 制图/ 五月
“江南人”民风近于苏州,传统深厚,诗书传家;“沙洲人”是拓荒者,常常直面江洪、海潮、台风、坍江等自然灾害,吃苦耐劳,崇尚自立。两种风格互相渗透,形成了张家港城市性格的基础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齐聚张家港,操着10种不同的吴方言,无怪乎1992年提出的“团结拼搏,负重奋进,自加压力,敢于争先”的“张家港精神”,把团结放在首位。
保税区码头。摄影/ 肖顺清
一般的港口城市,靠着运输物流的“天分”就能发展得不错;而张家港不但有天分,还有勤奋。她不满足于港口的兴盛,更发展自己的大产业、大企业,来为港口持续赋能,连续11年入围世界500强的本土企业沙钢集团就是张家港人最引以为豪的例子。
“华夏第一钢村”永联村的永钢车间。摄影/ 肖顺清
在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城市群中,“百强县”前四——昆山、江阴、张家港、常熟在这里扎堆。四大超级县级市中,张家港是最年轻、也是最能拼的。1992年初,张家港提出“三超一争”:工业超常熟,外贸超吴江,城市建设超昆山,各项工作争第一。时人眼中的“苏南北大荒”,却把目光牢牢盯住苏州市内、江苏省内、乃至全国领先城市的王牌特色。没有人敢相信张家港能做到,但仅仅3年后,张家港人拼赢了。
工地协奏曲:摄于沪通高铁张家港站工地(图片经艺术化处理)。摄影/ 肖顺清
1995年,中宣部、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,推广宣传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。张家港被《人民日报》誉为“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”,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城市。
全国顶级u12足球赛事“贝贝杯”,小球员们在赛场上拼搏。摄影/ 杨海平
从“边角料”起步,到如今同老大哥们平起平坐,不认命就是张家港的命。这也还不是终点,前不久,张家港市又提出了新时代的“三超一争”,聚焦聚力“经济高质量标杆、城乡一体化标杆、新时代文明标杆,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”的“三标杆一率先”,超越的目标无疑放在了昆山和江阴。这一次超越需要几年?所有人都拭目以待。
暨阳湖公园里,城市与自然一步之遥。摄影/ 肖顺清
最江北的江南
唐宋以后,尤其是近代之前,苏州一直是引领中国经济文化风尚之地,这座“人间天堂”可谓占尽了(长)江、(运)河、(太)湖、(东)海的天时地利。若再放大了看,各种“苏州印象”其实各有承载,并非一蹴而就。张家港拥有苏州最长的江岸,又是最近几百年新成就的陆地,最显著地承载了大苏州的江海之气。
航拍镜湖。摄影/ 陈勇
在江边的“沙上”地区,有许多“圩”和“埭”的地名,显示出很强的“人定胜天”的色彩。圩是圩田,改造低洼地,与水争田,筑圩堤挡洪挡潮。埭则不同,不挡水,是建房时的宅基。埭宅后院多种燕竹、篾竹,一个长埭就成了一带竹林。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望着白鹭飞过万亩良田,翻滚的麦浪应和着长江粼粼波光,怎能不叫人为之动容?
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。摄影/王苗苗
江边也自然少不了水产。刀鱼、鲥鱼、河豚,“长江三鲜”名扬四海。这些洄游性鱼类在春天口感最佳,人说“春潮迷雾出刀鱼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江边绵延百里的芦苇沙滩里,还深藏着沙上人最钟意的美味——蟛蜞(或写作“螃蜞”,形似螃蟹,但更小巧)。沙上有一道名馔叫“蟛蜞豆腐”,呼作豆腐,其实和豆腐没关系。制作者将蟛蜞捣碎、去壳,拌以蛋清,水煮时蟛蜞肉凝结成絮状,形如豆花,故名。蟛蜞豆腐不仅口感爽滑,更是江鲜的“鲜”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▲ 图片依次为:沙洲湖鱼头(摄影/王苗苗)、蟛蜞豆腐(图/汇图网)、乐余的面拖蟹(摄影/王苗苗)、鱼肚(摄影/林苗苗),团子(摄影/林苗苗)
越往南,离江越远,经典江南的味道就出来了。在杨舍镇吃一碗宴杨楼的焖肉面,去长春园书场听一场评弹,抑或到茶馆点一壶茶“孵”一下午,仿佛置身苏州城中。再往东南些,到凤凰的恬庄古街,看一看街道河塘纵横,走一走磨得发亮的石板街,在杨氏孝坊和古老宅邸间穿行,耳边传来传承千年的河阳山歌,随时就要穿越到梦里水乡。
凤凰镇河阳山歌馆。摄影/ 肖顺清
长江到了张家港,江面也变得宽敞起来;当河湖牵手长江,古典的农耕社会中又多了江海的开阔与意气。江南水乡的地理与美学,让暨阳湖、沙洲湖、梁丰生态园等湖泊湿地、生态园林分布全市,共同塑造了中国最宜居的家园。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,则将港城打造成强劲“双轮驱动”的江上巨舰。
杨舍镇曼巴特购物广场。摄影/ 肖顺清
正因为是新陆地、是“边角料”,张家港孕育了苏州最大的强村群体,村均稳定性收入过千万,成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。文化交错形成包容的城市性格,是众多移民城市的共性;让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有货真价实的幸福感,却是张家港最与众不同的温情。
长春园书场。摄影/ 张法龙
2004年张家港首次举办“长江文化艺术节”,至今已是第16届。在诸多沿江城市中,论文化和传统,张家港可能只算是长江的“幼子”,但她却勇敢扛起了传承、保护长江文化的大旗。长江沿岸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顺江而下,汇聚在江尾海头的张家港,足以让人们相信:一片沙洲也可以激起层层浪花。
▲ 张家港“长江文化艺术节”。供图/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
′2019中国(张家港)长江文化艺术节暨金秋经贸周系列活动将于11月1日正式开幕。届时,第八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、小剧场艺术季、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、“对话长江”系列文化论坛、“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”专题展览、“鲜活张家港 秋色满江红”特色旅游体育活动等多个文化类活动和张家港创新发展投资说明会、泛半导体先进材料招商推介会、“氢汇港城”产业发展交流会、第六届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等多个经贸类活动将会随之展开。
一座小县城能承载多少长江文化?来张家港看看就知道啦!
▲ ′2019中国(张家港)长江文化艺术节暨金秋经贸周系列活动时间。供图/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
- end -
文丨face
图编丨袁千禧
地图编缉丨 paprika
封图 | 肖顺清
参考资料
《沙洲县志》,1992
《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:张家港》,2010
梁一波《张家港史记》,2008
梁一波《张家港揽胜》,2008
吕大安《吕大安自选集》,2017
《品味张家港》,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