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音乐学校 厦门音乐学校怎么样
30年前,厦门市音乐学校在钢琴之岛——鼓浪屿启航。在“钢琴之岛”音乐文化浸润下,音校茁壮成长,成为省市,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音乐特色学校。现如今的音校,集音乐特色教育、普通义务教育、音乐中职教育、普高特长教育“四教”于一体,形成了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中职三级四制特色办学链条。
30年来,音校坚持素质引领、特色立校和融合发展,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,开创了一条音乐专业与文化教育同步优质发展的办学之路。
“音乐学校立校在于音乐,又不止于音乐!我们通过音乐和其他学科相融发展,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学习兴趣、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体育素养等方面齐步并进,百花齐放。”音校党委书记、校长谭筱英说。
特色立校 以音乐铸魂,以音乐育人
音乐长廊、音乐图书馆、贺绿汀音乐广场、音乐书吧、音乐休闲步道,走进音校,给人的第一感受是,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音乐的芳香。
在这里,除了让人称羡的“看得见”的环境,更有“听得见”的软实力:音校人每年举办或参与的大小音乐会达百场。这也意味着,音校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音乐会,更不用说期末和节日。在学校音乐图书馆,馆藏有格罗夫音乐辞典、贝多芬协奏曲全集、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cd,收集了历届音校师生音乐会的作品集。在学校艺术实践基地——中国唱片博物馆,学生可以欣赏到黑胶唱片播放出的美妙音乐。在贺绿汀音乐广场,可以点播贺老的经典音乐。在呈现学校发展历程的玉雕文化墙边,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,一首美妙的“海之梦”,立马在你的耳边响起……
谭筱英校长说:“在音校,一天有‘四时音乐时光’,一年有‘四季音乐会’,每个师生的灵魂里更是有音乐。”
在这样一个渗透浸染了30年浓厚音乐文化的校园里,校领导和音乐老师们虽然坐拥强大音乐教育资源却没有就此止步。老师们看重的是,从同学们的内心开始,寻找最佳的教学手段。据介绍,音校老师们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一项“拿手好戏”,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音乐知识,达到爱上音乐的目的。比如,纪鹭云的音乐课,创设了“七个小矮人”的游戏,让孩子扮演不同音节的角色进行视唱练耳练习。又如,在声乐教学中,老师通常会以幽默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想象,比如学小狗喘气、学小猫的声音位置等,启发学生去找发声部位的不同。而这些尝试,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喜爱音乐。
以音乐铸魂,以音乐育人。在音校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探索上,音乐被赋予的功能和任务,远不止于课堂上。
疫情期间,中小学生陆续复学。如何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,投入到校园学习中来?音校的做法是,通过演奏节奏明快的音乐,开展随意的校园小合奏,让同学们舒缓焦虑情绪,迅速“归心”。清早七点多,学生一进校门,就可以听到清新的《鼓浪屿之波》小合奏。课间,学生也会随意演奏一些国内外经典曲目,吸引同学们围观欣赏。漫步音乐木栈道,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古典音乐中。
每个月,音校学生都要到中国唱片博物馆举办一场类似“传唱经典歌曲,传承音乐文化”的音乐会,除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出,学生还会客串一把“鼓浪屿讲解员”,向游人介绍鼓浪屿的人文和历史。通过“音乐表演 细心讲解”,上岛游客真切感受到:鼓浪屿不仅有那些网红店,还有音乐、有文化。据介绍,为了让鼓浪屿音乐文化活起来,让鼓浪屿音乐文化传承下去,围绕着鼓浪屿文化,音校每年还会开展多场其他不同种类、不同类型的活动。音校师生从音乐会的舞台走向街道景区,传播音乐的芬芳,“鼓浪琴韵”志愿服务项目已获得省级志愿活动表彰。
音乐,同样也成为同学们在课余生活及活动中的最佳“助攻手”。今年11月,音校七年7班的亲子志愿者,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厦门山海步道,在白云蓝天下,开始了一场“珍惜粮食,从我做起”的节约粮食宣传。在闲散的白云和蓝天映衬下,同学们使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技:二胡、琵琶、大提琴、大号……美妙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,接下来的节粮宣传和签名就变得自然而顺畅。
素质引领 读懂学生,促进差异化发展
不仅仅是音乐教学,在音校各学科的老师们看来,教育创新和变革,要从读懂学生开始。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直在探索,如何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体会学习的乐趣,找到与教育愉快相处的方式。
为庆祝学校三十华诞,校图书馆开展了相关主题系列活动。不同于传统的活动模式,主题活动强调“知识与趣味”并存。在“智慧大闯关”环节,图书馆精心准备了关卡题,让学生们边闯关边畅游图书馆,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乐趣。这种类似于“通关打怪”的活动创新,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。
小学科学的曾华恒老师,以幽默生动的授课方式,博得学生的喜爱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,曾老师坚持“科学是玩出来的”。上课时,曾华恒将创新素养融入课堂的课程,在课堂上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的,不光有知识的获得,还有科学绚烂的光芒。数字老师巫稳珠,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,通过孩子们喜欢的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和动画片人物入手,把整个教学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,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……
实施有针对性、差异化、个性化、定制化的教学方法,同样是音校素质教育的一项“优良传统”。例如,为了让高中部、中职部的毕业生考上他们心仪的大学,音校组织的“艺考集训”,打造最优化的艺考学习方案。这种高效率的“助强辅弱”个性化辅导训练,让每个艺考生都圆满上线,让每个生命的努力都不落空。2020年音校首届高中生参加高考,高分率和上线率均交出不俗的成绩单。高考文化平均分超艺术类本科线85分,高分段比例超过省平均线。
各个学科教学变革和创新如何更有广度和深度?音校老师们还致力于通过挖掘资源拓展渠道,将学生们的学习平台和视野向外延伸和拓展。今年9月份,音乐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,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“夜晚起床无法找到灯的开关”为问题导入,让学生讨论并提出凯发备用的解决方案——设计制作声控感应灯。课堂上,老师让学生在学习led灯、声音传感器等功能的基础上,自主动手搭建台灯支架,根据自己的想法创意设计制作台灯。“在玩中学、在做中学、在用中学,体验协作的成果,感受学习的乐趣,激发学习的兴趣。”任课老师张晖说。
融合发展 音乐专业与文化教育齐头并进
今年11月20日上午,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首个实践基地授牌仪式,在音校五通校区隆重举行。这也是音校在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个映像。在融合发展这一大方针下,音校学生不仅个个在音乐的熏陶下有了独特的气质,其在德育、体育、智育、劳动等方面,同样也没落下。
近年来,学生在写作、征文大赛、普通话演讲,英语能力竞赛、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、学科知识竞赛等赛事中斩获颇丰。2016年到2020年,学校连续荣获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,蝉联第一届、第二届福建省文明校园;今年8月份,2020年厦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中小学联赛市直属校预选赛,音校小学足球队获得本届预选赛小学儿童组冠军;在刚结束的第33届金鸡奖系列活动学生影评大赛中,音校学生陈洁获得特等奖……
通过融合发展,音乐学校在德育等方面,同样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经验。去年5月份,音校小学部就组织了一场名为“一元城市生存挑战赛”的活动:只带一块钱生存一天。孩子们为了“生存”下去,使出浑身解数:唱歌、跳舞、讲故事、买卖、打工……在音校老师们看来,这次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照顾自己,学会解决困难。
每年,音校师生们还会积极参与走进养老院、福利院、社区等举办慈善、公益类活动。为了“小蜗牛”(部分身心障碍儿童)这群特殊的孩子,音校高二年段的师生们接过爱心接力棒,开展“小蜗牛爱心同乐日”活动,以音乐构建桥梁,一起参观校园、一起分享故事、一起分享快乐。同时,我校学生连续三年举办“音为爱,乐为善”慈善音乐会,募捐来的善款用来资助贫困学生,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“音校各个学科、各项教育可以说齐头并进,各自精彩。在成就学生的同时,教师也得到专业发展。”谭筱英表示。通过持续不断加强岗位练兵,在2019年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比赛成绩显著提升,音校有6人获得市级一等奖,学校同时被评为岗位练兵先进单位。在刚结束的被称为“教师高考”的厦门市第五届中小学中职校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,音校共有24位老师获奖,其中吴蕾、曾华恒两位老师获得了特等奖,学校同时获得市优秀组织奖。